<div>本月加入了一場活動的志工,幫忙打包結束後的物資,要專車送予<span style="letter-spacing: 0.1rem; display: inline !important;">育幼院和</span><span style="letter-spacing: 0.1rem; display: inline !important;">有需要的人,而大家揮汗整理的情景,讓我憶起大學攝影課時,老師帶了幾個自願的同學去拍攝育幼院所辦的活動... ...</span></div><div><br></div><div>依稀記得當天晚上我們睡在那裡的大通舖,有些潮濕,雖然遠離塵囂,是個放鬆靜心的好地方,但晚上無法入眠時,卻讓人不由得將這份寧靜轉換為孤寂,我們姑且為客為長,都有如此感觸,何況是常年居住於此的孩子們。</div><div><br></div><div>為了避免炎熱,隔天一早天還沒亮,育幼院的孩子個個精神抖擻地騎上腳踏車,開始依照院方安排的路線奮力踏著車板往前衝刺,而我們則騎著機車在後面跟著,由後座的人進行拍攝;和以往跟拍其他活動時不同的是,這次拍攝的對象,眼裡只有不斷前進,沒有我們手上的鏡頭。</div><div><br></div><div>由於前夜下雨,看著年幼的孩子們,以特技的姿勢騎著單車、躲避路面上的積水,井然有序地過馬路時,還不忘舉手向來車表示感謝,中途我們在休息站暫停,老師沒有禁止我們買些零食飲料給孩子,看著他們開心吃著平日難以得到的零食,我們既覺得感動,又覺得感慨──與其說由我們記錄了孩子的畫面,又何嘗不是經由孩子按下無形的快門,拍攝了我們心中難掩的慚愧,那種感覺雖然不會經常存在,但我們必須時時記得那一刻,那個想改變些什麼的念頭。</div><div><br></div><div>育幼院的活動拍完沒多久,我們就被拉到托兒所去,名義上都是記錄孩子的生活,但來到了當地,才發現托兒所和育幼院不同――他們的學習環境良好,衣著、用品清潔,有專門玩樂的院子和設備,每人一份營養均衡的餐食,他們知道我們在拍攝,所以有時會對著鏡頭做一些可愛的動作和表情,臉上洋溢著笑容。</div><div><br></div><div>老實說,那會兒不明白老師的用意,只覺得滿身疲憊,現在想想真是震撼教育,從頭到尾,老師都沒多說什麼,但他在教我們的事,讓人後來才恍然大悟。</div><div><br></div><div>弱肉強食,是這個世界的規則,必然會造成資源不均,形成外在條件的高低,但這樣的高低,我們不能獨斷地分別好、壞,因為當一個孩子成長的外在條件較差,會使人更早懂事,但也因為資源缺乏而更容易需要面對心中的慾望;而當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較為優渥,他的心思也會更為單純,吃的苦少了,則需要想辦法克服困難的機會就少了,不過同時,因為擁有的多,面臨需要分享的機會就多了──其實無論年紀長幼貧富差距,只要是人,都會面臨一樣多的功課,而時時讓自己達到內心的平衡,則是需要修習一輩子的學分。</div><div><br></div><div>記得前陣子有位母親在網路上抱怨孩子被取笑為窮人,希望老師懲處參與言語霸凌的同學,其實當這個問題縮小了比較範圍,我們的感覺也許會很深刻,但如果跟石油王比起來,人人都是窮人,沒有誰好說誰的,反而令人莞爾──如此想來,對加害者加強申誡固然重要,而懲處加害者雖然能出一口氣,但並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,畢竟社會上的惡語層出不窮,如果不堅強自己的內心,那麼他人的一個眼神、動作都有可能為自己帶來怨憤。</div><div><br></div><div>社會永遠不可能真正均富、達成外在條件的平等,因為比較級的問題和人的慾望一樣,都是沒有終點的,因此難免有些人會因此感到驕傲或是自卑,不過幸好,外在條件的富裕並非一個人成長的關鍵,重點是內心的思想,而造就思想則需要教育,讓人明白事理、開啟智慧,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將慾望止於需要,產生心裡的富足、滿足於自己本身所擁有的一切,不去追逐比較級的事物,進而體解知足與分享,不卑不亢。</div><div><br></div><div>思想與教育,就像是一個容器,而社會與現實就像一缸水,雖然這缸水的本質不變,但我們可以改變它的形狀。<br></div>